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社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2009-07-13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寬鬆的貨幣政策一向被詬病為經濟泡沫發生的元凶,惟一旦面臨經濟不景氣,卻往往又是被最優先採行的政策,古今中外皆然。原因在於貨幣政策從決策到執行的時間落差(time lag)遠較財政政策為短,只要央行理事會通過就立刻可以執行。至於財政政策的執行,以台灣而言,單是政府採購法的規範,就使執行的時程延宕許久。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執行效果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不論是學理上或實證上,都存在許多分歧的看法。

 最知名的看法首推凱因斯的「流動性陷阱」理論,認為利率降低到一定水準以下,再也無法刺激投資的增加,因此貨幣政策無效,必須採行財政政策,以擴大政府支出來填補民間投資的不足,好讓經濟體系回到正軌。去年金融海嘯發生,全球經濟由通貨膨脹劇轉為經濟不景氣,歐美國家還發生嚴重的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問題,各國政府一方面在第一時間積極採行寬鬆貨幣政策,以致全球各國的利率幾乎都達到空前的低水平;同時,又大量擴增政府支出,避免「流動性陷阱」的羈絆。如果就傳統理論與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是「治亂世用重典」,避免回到1930年代經濟大衰退的不得不然之舉,而且也應該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去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發生,至第四季似乎惡化到最嚴重的地步。然而,今年以來某些國家(尤其是亞洲以中國為首及鄰近國家)的經濟指標似乎顯示有脫離谷底的跡象,依月變動率或季變動率來看,均有比較改善的情況,因此有些專家學者就據以判斷,經濟已經在去年第四季落底,現在已經朝向復甦之途邁進了。

 我們暫且不評論這樣的看法是否過於樂觀,先就凱因斯理論與現在的經濟環境做個比對:在凱因斯理論裡投資是利率的函數,而所謂投資是指對機器設備、廠房等資本財等的購入,資本財存量的淨增加才算是投資增加;利率是投資的資金成本,因此利率越低投資越多。然而,在經濟前景黯淡時,即使利率再低,廠商也不會增加投資。值得注意的是,凱因斯的年代裡,金融性投資例如股票、期貨的買賣,都不算是「投資」,因為這些交易在本質上只是公司所有權的移轉,並沒有任何實質資本財的增加。惟實際上,在當今每日的全球經濟活動中,金融交易在資金的流量上卻較實質投資高出許多,對全球或個別國家的經濟都發生巨大影響。

 因此,我們發現由於寬鬆貨幣政策導致資金成本偏低,自從今年三月以來,幾乎全球各主要國家的金融市場成交量與股價均呈現快速成長。許多國家的股票市場,其最近的股價指數與去年第四季的最低點比較,漲幅都在3成以上,其中上海、台北的股價,漲幅達6成左右。原本交易量劇降的不動產市場,也因資金成本偏低而熱絡許多。如果有人在去年第四季勇敢逆勢操作,現在應已獲利豐厚,正如老子道德經所云「禍兮福所倚」。但上述現象是否就顯示景氣已經復甦了呢?我們持保留看法。

 一個經濟體系是否已經復甦或邁向復甦,只看金融面中的一部份是不夠的。金融業在本質上只是「服務業」,要能提供實質經濟活動所需之資金才算是提供金融服務。在直接金融方面,股市之所以存在,一方面要提供資金的流動性(現有股票的買賣),另一方面要幫助企業籌資(例如:現金增資股票的發行或讓企業IPO增加籌資管道);間接金融方面,銀行體系收受存款,提供放款,以利企業有足夠資金從事產銷活動。從上述功能觀之,最近幾個月以來,現金增資股的發行或新上市公司的數目有限,而銀行對企業放款年增率則逐月下降,到五月底之年增率已降至0.96%,央行彭總裁擔心到下半年可能呈現負成長。換言之,金融業在發揮其金融服務的功能上,仍受限於經濟實質面的成長。

 前述現象顯示實質經濟體系並未呈現具體的復甦跡象,尤其是五月份失業率5.82%,失業人數達63.3萬人,六月份失業給付請領人數達13萬人,均達歷史新高,與股市走向相反,應值特別關切。政府當局千萬不要以股市、房市的「無『基』之彈」為滿足,也不要因為六月出口金額為近八個月最高而沾沾自喜,因為六月的出口年增率仍是負30.4%(整個上半年的出口年增率則為負34.2%)。相較於中國、韓國等鄰近國家出口年增率的負值都不到3成,顯示我們的經濟復甦力道明顯仍然不足。

 總之,金融海嘯帶來經濟的大幅衰退,各國政府採極度寬鬆的政策,帶來股市的快速反彈,及房市的恢復熱絡,這是「禍兮福所倚」;然而在實質經濟尚未復甦之際,一則仍應戒慎恐懼,再則尤宜未雨綢繆,防範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景氣復甦後常是巨幅通貨膨脹的導火線。再加上這段時期政府擴大支出的財政收支失衡,欲以加稅或增發公債彌補,事實上將面臨政治面的壓力與法律面的限制,若因此改由央行融通,則如火上加油,超級通貨膨脹勢將在景氣復甦後接踵而至。如此做法,豈不是「福兮禍所伏」-用新的泡沫去挽救舊的泡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