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苏格拉底的“人生选择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平时,他非常喜欢在市场、街头等各种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士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生、友谊、政治、战争、伦理道德等等。
有一天,几个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前提条件是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它是无法重复的选择。”
苏格拉底的“人生选择论”给后人留下了很大启发。
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能做这样三件事:
一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必须认真分析、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太多的遗憾;
二是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哪怕是有所“遗憾”,也要理智去面对,然后再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改变;
三是假若经过努力也不能改变现实,那就要勇敢地接受,千万不要使自己时时处在“后悔”的阴影当中,而应根据现实条件及时调整好自己,迈开大步继续朝前走。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讀書摘要

書名:The Social Atom: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作者:布侃南 Mark Buchanan

摘要
1. 前言
l 我們通常以為一群人的行為應該是反映團體中的個人特質或想法,但是謝林的種族隔離實驗告訴我們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也就是說團體的行為與團體中每個單一個人的動機習性並無相關。
Q:不想成為團體中的少數與種族歧視兩種看似不同的動機,追根就底其實都是與非我族類相處的一種不安全感
l 社會物理學指出人類的社會行為有類似定律般的規律,而且這些規律與個人自由意志並不牴觸:我們仍是自由意志的個體,但集合之後的群體行為仍可預測。
Q:群體行為若能預測 絕對與自由意志有牴觸
Q:物理學中的定律中沒有例外嗎(特立獨行 社會化的失敗品) 又如何看待例外

2. 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l 舉例:波士泥亞內戰、納粹、盧安達屠殺、印度生育率控制、幽靈塞車、史丹福大學的監獄實驗、挪威凍原上的石頭圈,再次說明這些行為的發生與單一個人的動機習性並無相關,而與團體所處的環境有關。就像物理學原子的混合模式,可以決定它們形成不同的物質與特性,所以重要的不是組成分子,而是這些組成分子的組織方式或排列形式,而這個[模式]具有自我推進的力量,多數的個體阻擋不了。
3. 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
l 基於人的倔強、自由意志與學習能力,使個人的行為難以預測,但作者認為既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如果我們能為其他自然界的事物建立理論,那麼人也應該是只是難以預測而非無法預測。
4. 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l 經濟學家用人是理性的假設來解釋與預測人的行為,但事實證明並沒有成功,因為一不管人多努力,人就是不可能理性,二就算人能夠理性,但大部分時候都是不理性的,三除了理性之外,我們還可以靠其他方式做決策,而且和靠理性做的決策一樣好,甚至更好。關於人不會是完全理性這一點,心理學家卡奈曼(Daniel Kahneman)的解釋是:人的心智運作包括了兩個系統,我們是披著現代外衣的狩獵採集者,有敏銳的本能思考力與薄弱的計算能力(理性)。
l 結論:作者用適應學習來取代[完全理性]作為對人類個體行為的描述。因而社會現象之所以複雜,並不是因為各體本身複雜,而是由於個體之間微妙的互動與組織,例如今天去不去酒吧這件事,會隨著參加人數而不斷



本能心智

理性
心智
以邏輯為基礎,有意識的處理資訊,但過程緩慢而且必須全神貫注
遇到全新的狀況時,會自動又快速地做出即時反應,而且難以控制。而其基礎是祖先的心智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適應力-試誤學習(try and error)


補充:2009/02/04 研究發現 母親的經驗可遺傳給子女
研究人員在「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Neuroscience)撰文指出,他們發現,在有玩具和其他刺激存在的富足環境中成長的幼鼠,成年後能將其學習所得傳遞給下一代。
5. 洞悉市場的走向
l 許多的系統分佈曲線,例如財富,網路連結,地震的分佈,是遵循冪次法則(power law),而不是鐘型曲線(bell-shaped curve)。冪次法則的性質是強度高的事件出現次數會比鐘型曲線要高。「冪次法則」已經廣泛應用在許多都市研究上,當事件與它的規模(如森林大火)之間有函數關係時,則規模增加,頻率會遞減。冪次法則與一般常用的常態分佈不同,常態分佈是指離平均值越遠越不可能發生(如身高超過五公尺的人可以被合理的忽略);但根據冪次法則,儘管人類發生最多的衝突是死一、兩人的小衝突,但一次死上百人的衝突發生機率也不低。在鐘形曲線上,大部分價值都積聚於中間,曲線上的極點對統計結果影響不大。如果屋子裏聚集了100個隨機抽取的人,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走進去之後,這些人 的平均身高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如果比爾·蓋茨走了進去,在場者的平均財富將會顯著增加。這是因為身高是按照鐘形曲線分佈的,財富則不然,它是不對稱 的、L型的,遵從的是所謂的冪次法則(powerlaw),少數人得到很多,在冪次法則主導的領域,少數的、極端的情況決定著整體
l 2001年,在紐約從事期權交易和定量分析的納西姆·塔雷伯(NassimTaleb)因為不信任很多金融機構用於降低風險的鐘形曲線,寫了一本叫"被隨機愚弄"的書,他說世界的不可預測性超乎我們的想像,一些人之所以有所謂先見之明只是因為他們比較有運氣。我們低估了偶然性的地位,那些幸運的傻瓜對自己只是幸運的傻瓜還不自知。這本書暢銷一時,但好像並沒有真的改變人的行為。於是納西姆·塔雷伯又寫了一本《黑天鵝》(TheBlackSwan),把《被 隨機愚弄》中的意思再說一遍,不過更加有理有據,提供了更多建議。他的黑天鵝理論被譽為繼引爆點、長尾理論之後湧現出的新的宏大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我們為之做了準備的世界和真實世界是分裂的。人類以為世界是可以預測的、結構規整、安全,但事實恰恰相反。就像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時一樣,在那之前人們以為天鵝全是白的。"黑天鵝"一詞就被用來指特別出乎人們的意 料的事情,通常蘊含特別的價值或者改變歷史的能力,比如"9·11"、比爾·蓋茨的發跡。   塔雷伯著迷于罕見的重大事件,仿照哲學家卡爾·波普的理論,稱它們為黑天鵝,要證偽有數萬隻白天鵝作證的"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只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足夠了。塔雷伯不僅思考了黑天鵝會造成的後果,還解釋了我們不承認它們的存在的原因。因為我們對證實的偏見(傾向於證實我們的觀點而不是跟它們發生衝突);我們會犯"講故事的謬誤"(為了讓事情相互之間有關聯,就人為地編故事,當一個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並造成嚴重的後果之後,人們就努力使它看上去合情合理。這就是為什麼雖然黑天鵝是歷史上決定性的事件,但我們回頭看過去的時候仍然以為未來是可以預測的);"遊戲謬誤",把遊戲和模型當真,混淆真正的偶然和賭 博、抽獎等其他遊戲中受到控制的偶然;沉默的證據(我們不能考慮到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認知上的自大(習慣於高估我們的知識,低估我們的無知)。   如果將來是不可預知的,人們該怎麼辦呢?塔雷伯建議你假定確實會發生糟糕的事情,你要做好準備,從美妙的突發事件中獲利,不要受到糟糕的突發事情的傷害。讓機會最大化,去參加派對、住在城市裏、別放過任何機會。
6. 企鵝法則
l 上一章提到社會原子本身具有辨認模式與適應性,但畢竟社會原子是鑲嵌在群體中,所以原子彼此間會相互影響。遇到狀況時,我們有時候在資訊並不充分的情形下也會採取類似企鵝的作法:透過觀察別人(模仿)協助我們作自己的決定。作者把模仿當作一種「弱」的社會互動,而合作及競爭是「強」的社會互動。
l 身為利他主義者在群體內競爭自然是不會撈到什麼好處,可能還會被剝削,但是人類社會除了群體內的競爭之外,還有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在演化的過程中,有很多利他主義成員的群體較能促成合作,且在與其他群體競爭時,較有存活下來的優勢。因此作者認為以為社會原子是貪心利己的看法根本錯誤,因為大規模的合作之所以可能必須有賴社會原子的人格特質是利他的,但作者認為社會原子強烈的利他特質也不全然是好事。
7. 合作是上策
l 經濟學家哈定的草原共同悲劇、經濟學家費爾的公共財賽局—說明少數的自私者會破壞大團體的合作關係
8. 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
l 上一節提到利他心態有助合作的達成,而為何會有利他的心態的產生?作者認為是群體競爭史中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天性」。但合作又是如何達成的?以哲學家休默舉的農夫困境來說:ㄧ群經常互動(交手)的人們,與ㄧ群很少互動(交手)的人們相較,很明顯前者有更多的可能性會進行合作。而這種合作和社會凝聚力有關,亦即合作會促成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深厚連結,而這個連結又界定了團體與團體間的界線(心理學家謝里夫的老鷹與響尾蛇實驗)。
l 團體內的人們不僅因為交手機會多而有助合作,而且根據人類學家理察森與博伊德的說法,團體內的人們也因為彼此共享共同的規範與價值而更容易產生「良性」的互動,因為彼此對於適當的行為有共同的預期,單單這一點就讓彼此更容易協調,實現合作帶來的好處,經由學習的過程,會逐漸形成「我群」比較好相處與有好的回饋的偏見,之後就會有更多人採取同樣的偏見,於是整體的合作程度與同質性的範圍也隨之擴大,這個結果將使大部分的人都只侷限在自己的社群中。所以,我族中心主義的行為會同時產生一種作用,把人們依照特定的「記號」分成不同團體。因此,在強烈的民族主義、種族仇恨的根源裡,潛藏著一個人類社會的弔詭:那些幫助我們凝聚的在一起的力量,正是把我們分開的力量。
l 現代社會透過法律、組織和社會規範,把這種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給控制住了,但這種偏見其實還存在,例如各種歧視。因此如果社會上出現大規模的種族仇恨與暴力,代表這個社會結構已經崩潰,人們在無法進行正常的互動與維持互信基礎的情形下,人們只好依據最原始的偏見來行動。但依據偏見來行動不見得會出現種族清洗的事件,作者認為出現種族清洗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必須承認某個人或少數人的政治行動能將群體模式導引向他自己想要的方向。就像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說的:實際的政治手法總是在有系統的組織仇恨,不管它自稱什麼。當然作者也提醒讀者:歷史是由個體與群體共同打造的,就像波浪是由水分子組織起來的,但波浪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具有動能反過來去引導水分子的活動。
9.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l 科學哲學家巴柏說:科學理論若要有價值,它必須是可被否証的,它要有可被檢驗的特定主張,而且原則上有可能是錯的
l 投資會使個體財富增加或減少,所以僅單憑運氣來說,因為有錢人投資的比例比窮人更高,就足以使有錢人有更多機會成為更有錢的人,而且投資報酬率給人帶來的財富不是相加的,而是相乘的。
10. 未來是可預期的
l 劇作家萊辛說:人之所以有價值,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真理,或認為自己代表多少真理,而是在於他爲了追求真理所做的努力。
l 社會學家莫頓曾提出「非預期後果法則」
l 未來如何可預期?除了考慮人,還要考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