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文瑛讀書筆記:深河 遠藤周作2009.4.14

Ì 本書探討的主軸是宗教,因此作者藉由書中人物與情節引導讀者探索與宗教相關的哲學思考。
議題(一)東方宗教與西方宗教本體論的差異
泛神教是人文主義的,以人為本位,他們的「上帝」或「天」是抽象的,沒有人格性的神,將之與自然同視,對萬物有生養、愛護之恩。作者應是泛神論者,遂假大津的口說出『神應不是如你們認為的是人以外讓人瞻仰的東西,而是在人之中,而且包容人、包容樹,也包容花草的大生命。神擁有各種臉,人不只是在歐洲的教會、小禮堂,神也在猶太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之中』

議題(二)轉世是真的嗎?
作者藉磯邊這個角色來探討轉世問題。一般人或宗教書籍談到轉世無可避免會涉及靈魂不滅的問題,但作者高明之處是不正面回應這個問題,因為目前無法實證,作者遂以耶穌的門徒或信徒(例如大津)「模仿」耶穌的愛來說明轉世可以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也就是說不管是否真有靈魂或是否真能投胎轉世,一個人一生的作為與思想透過生前與死後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個人已經轉世了,而且還「投胎」在不同的人,包括親密的人與陌生人。如同磯邊的妻子,在死後不斷地讓磯邊回想起她之於他的重要性(妻子與母親是這輩子真正交往過的人)以及臨終前說要轉世,於是促成了磯邊的印度之行。

議題(三)對異教徒的態度
作者藉大津的口,說出西方宗教如何看待其他宗教的傑出人士(就像是無照駕駛)來探討對異教徒的態度。現實中,誠如書中所言『人,比起愛,更因憎恨而結合,人因有共同敵人而結合在一起,長久以來,任何國家、任何宗教都如此延續下來』,因此對異教徒的不寬容似乎是東西方宗教皆然,因為「他者」的存在是自我建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議題(四)宗教的功能與反功能
作者藉導遊的口,說出許多人旅印之後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看法(來過印度旅遊的人,不是喜歡就是討厭),藉以說明宗教既有穩定社會的功能,也具有阻撓社會進步的反功能。

議題(五)宗教對人的意義?
作者藉大津這個角色來提問:宗教是一種信仰、理論或實踐?當你的想法與所屬的宗教團體有差異時,你應該怎麼辦?你覺得大津是教會的叛徒嗎?
關於這些問題,作者的想法基本上是認為宗教是一種愛的實踐,例如大津曾為了美津子拋棄神(洋蔥),大津說正因為他曾經拋棄過神,但神並沒有因此而棄他而去,所以他更加能體會神的愛,為此當大津面對教會內部對他的排擠與非難時,他仍舊留在教會,甚至以基督徒的身份混進印度社會之中去實踐神愛人的方式,證明萬法歸宗是愛這個字。
Ì 結論:作者想傳達的主旨是,宗教就是一種愛的實踐,宗教的愛是一種無差等的愛,就像恆河之於不同等級的印度人一樣,故它不僅是印度教徒的河,也是為所有人存在的一條深河。每個人到恆河的理由不盡相同,或帶著被蠍子刺傷、被眼鏡蛇咬傷或類似查姆達女神般的種種過去,但都冀望藉由這條河淨化罪惡或撫慰傷痛。書中每個去印度的人物亦各有不同的原因,誠如每個人信仰宗教的理由也各自迥異,所以宗教應該是一種包容的愛、無差等的愛。
那麼為何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因宗教而起的敵視或衝突?作者則藉馬哈特曼甘地的話回答:
『任何一種宗教都不完全,怎麼說呢?因為是由不完全的人傳給我們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