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中山與洛克的較量 2.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洛克:「人生而具有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洛克的自然權利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礎上,認為在人類的生活中,正如同自然界中有有一種自然定律支配動植 物的生死循環,這種自然法表現在人類政治生活中,便有「神法」與「國法」之分,神法可超越國界各地,國法則有國家之侷限性,配合歐洲從羅馬以至中古世紀的 基督教優勢發展,否認國法有絕對效力的理念,也因而寓有只要是人類就擁有一種超越國家法律的權利,以是具有超實證法與超國法的性質之特徵。 但是不管洛克的自然權利或其後盧梭的天賦人權說,以其論述皆採實證性敘述方式,應較具感性與煽情。
孫中山謂:「民權是時勢與潮流創造出來的,是爭取而來的」,第一,中山先生之民權並不全等於人權;第二,中山先生用民權爭取而來之實證性敘述以激勵及鼓舞國民革命的勇氣; 第三,中山先生是以「實證性」的眼光來論證,進而批判盧梭的天賦人權之不合於歷史事實。
如果 從(1)人權的起源與發展,(2)人權的可限制性,(3)不同的人權主體享受不同程度的人權內容 等三方面來看,將人權視之為「規範性的命題」較為允當。 如果將洛克及盧梭的命題加上應該兩字而成為規範性命題,則不會引起爭議。
既為一規範性命題,可定義為『以個人為價值,社會生活方式為考量,而相信或認定身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
也許對於社會之產生可以有多種不同之解釋理由,然則苟無社會之建制,人權亦無主張之必要,試想在一個不與他人發生互動關係之狀態下,何來自由權與平等權主 張之需要性?所以人權可說是在社會大前提之下的規範性理論與建制,因此要講人權,必須在構成社會的每個人皆能獲保障有其不可侵犯的人權前提下,這種人權才 有意義,否則就會變成達爾文自然法則下,弱肉強食、人人自危的自然狀態。這也就是洛克所謂自然權利建立在相互尊重他人權利之義務的基礎上。所以所謂「只要 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在無涉及他人之情形下,當有可能性。
洛克倡言人生而具有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其論據是人有神所賦予之「理性」,人藉理性而能推己及人,了解基督教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 「己所欲,施於人」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也就是「自然法」。因此即使在無政府的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也能和睦相處,互助互保。因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 會告訴人們「大家都是平等獨立的,沒有人應該侵犯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與所有」。苟不如此,自然權利必然暴露於他人侵犯之下,而無實質意義。所以自然 權利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礎上,也就是權利建立在「尊重他人權利之義務」的基礎上。
「是什麼?」「是怎樣?」屬於「實證性命題」;「應該怎麼樣?」則是屬於「規範性命題」。 規範性命題與實證性命題之最大區別在於「價值取向」之有無。事實上,今日之所謂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其「實證性」,根據事實分析、歸納出前因後果 之所謂理,而此一因果關係之「理」則要預測事實而且能印證於事實,苟不如此,終要被推翻和揚棄,也就是說實證性命題在於其「必然性」或「實然性」,強調價 值中立。至於規範性命題之特色在於其強調「應然性」。而其應然性則是建立於「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而這種價值取向正是實證性的科學所標榜要避免的。
「因果關係是否為必然性?」常有正反兩面之爭,如果將因果關係分為「事實表象背後之因果關係」與「人所認識瞭解之因果關係」兩者,則至少認定前者是必然的。
「存在是否合理?」存在即是一個結果,必有其因果關係,所以就實證的自然狀態而言,存在即合理。但經過人之價值或選擇,人常追求某種狀態或結果的到來,也可能在避免某 種狀態或結果的到來。所以從人的價值或選擇觀點而言,就會有存在不一定合理。
「實證性」從時間觀點上看,存在著多種將來的「可能性」。「規範性」本身含著一種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就是對將來多種可能性當中作一種「選擇」。所以規範性命題也不能脫離它與實證性命題之間的關係 ,否則會陷入烏托邦式的論述。
價值的社會性 個人於其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會受當時社會所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念體系之制約,而後內化為一已之人格部分。
價值的多元性 一已之價值會呈現多樣性或多目標性,自然整個人群之價值也就呈現多彩多姿,然而在整個人群多樣的價值中,自有其共同相同之價值,也有相互差 異的價值,,甚或相互矛盾的價值存在,然則如何去面對這些「同」與「異」的種種價值呢?基於社共同生活的需要,自應有某種程度的共同價值體系的存在。
價值的衝突性 可分為:一已之各種價值間的衝突,一已與他人彼此價值間的衝突,一已與群體之價值間的衝突,如何解決此類衝突呢?前者涉及如何去「選擇」的問題,是否以應用經濟學上的效用極大法則?後兩者涉及如何去界定彼此價值之間界限的原則。
值值的互補性或調和性 多元價值之間,固有其彼此之衝突性,自有其相互補性。例如,經濟發展可以改善提升「生存權」,但不可避免的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環 境權」,是價值的衝突性;參政權的運用,有助於請求權的達成,像我國每遇選舉時,老人年金總成為選戰的口號,是價值的互補性。
在探討人權的過程中,這些價值的特性應加以相當的關心與考慮,尤其是多重價值之間的相生相剋,才能避免見樹不見林或見林不見樹之偏頗。
練習題
壹:選擇題(四選一)
-
( )「人是誠實善良的」與「人應該誠實善實良」這兩個命題的屬性如何? 1、兩者皆為規範性命題 2、兩者皆為實證性命題 3、前者為規範性命題,後者為實證性命題 4、 前者為實證性命題,後者為規範性命題
-
( )「實證性命題」與「規範性命題」兩者,下列敘述中何者為真? 1、前者強調「實然」,後者強調「應然」 2、前者強調「應然」,後者強調「實然」 3、兩者皆強調「實然」 4、兩者皆強調「應然」
-
( )「實證性命題」與「規範性命題」兩者,下列敘述中何者為真? 1、前者強調「價值取向」,後者強調「價值中立」 2、前者強調「價值中立」,後者強調「價值取向」 3、兩者皆強調「價值取向」 4、兩者皆強調「價值中立」
-
( )下列有關洛克的自然權利論的描述中,何者不正確? 1、洛克謂「人生而具有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從形式看是實證性命題 2、實證性題應印證於事實 3、 洛克的命題難以印證於歷史的任何時代的任何人皆有那些權利 4、所以洛克的自然權利論即使視為規範性命題亦無意義
-
( )有關於洛克的自然權利論,下列敘述中,何者較正確? 1、以實證性手法來敘述規範性命題 2、以規範性手法敘述實證性命題 3、以實證性手法敘述實證性命題 4、以規範性手法敘述規範性命題
-
( )洛克的自然權利論,下列的評論中何者正確? 1、形式上是一個規範性命題所以完全成立 2、形式上是一個實證性命題所以完全成立 3、 形式上是一個規範性命題所以完全不成立 4、形式上是一個實證性命題如果加上應該兩字則可以成立
-
( )人權的命題本質上應屬於下列中之何者? 1、價值取向的規範性命題 2、價值中立的規範性命題 3、價值取向的實證性命題 4、價值中立的實證性命題
-
( )「存在即合理」在那種情形下才是正確? 1、完全不正確 2、在實證上 3、在規範上 4、在價值取向上
-
( )從知識論的觀點來看「因果關係」,可以將因果關係分為「事物表象背後之因果關係」與「人類基於認知能力所得的因果關係」兩者,這兩種因果關係的必然性如何? 1、 兩者皆非必然性 2、兩者皆為必然性 3、前者為必然,後者為非必然 4、前者為非必然,後者卻為必然
-
( )當碰到「經濟發展或環境保護孰先」時,是屬人權背後之價值的那一種特性?1、社會性 2、衝突性 3、互補性 4、調和性
貳: 是非題(敘述為是寫T;敘述為非時寫F,並重新寫出完整正確敘述,敘述中有底線之詞應保留於正確敘述中,完全正確始加倍計分)
-
( )洛克謂「人生而具有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這個敘述從其形式上來看是一個規範性的命題,所以不須印證於歷史事實。
-
( )中山先生以革命民權批判天賦人權的錯誤,實際上是中山先生以規範性的角度來批評。
-
( )從人權的起源與發展之實況、人權的可限制性及不同的人權主體享受不同程度的人權內容等三方面來看,將人權視之為「規範性的命題」較恰當。
-
( )人權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它實際上是一種超乎社會或先於社會的理念。
-
( )洛克認為自然權利是生而就具有的,所以與尊重他人權利可說完全無關。
-
(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從人權的觀點而言,是可以完全成立。
-
( )「實證性」從時間觀點上看,存在著多種將來的「可能性」。「規範性」就是一種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就是對將來多種可能性一種「選擇」。所以規範性命題也不能脫離它與實證性命題之間的關係,否則會陷於烏托邦的論述。
-
( )自然權利論的論據是人有神所賦予之理性,藉此理性而推己及人。也就是權利是建立在尊重他人權利之義務的基礎上。
-
( )人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會產生一種理想與選擇,而要逹成這一理想與選擇,常要配合該結果之因果法則,這些因果法則就是一種規範命題。
-
( )科學的特色是「實證」,亦即根據事實例證歸納分析,得出法則以為預測,如果預測能合事實之結果,則該法則就能成立。所以規範性命題與科學的實證性完全無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