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幸福的機會成本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更好地活著,而所謂“選擇”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大幸福或滿足的較好的活法。 “幸福”或“滿足”這樣的概念,經濟學中的術語是“效用”,實在是一個意義廣得不能再廣,泛得不能再泛,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概念。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天下有太多的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或滿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什麼也不幹,也是一種滿足。什麼也不幹,也就是閑在,經濟學裡稱為“閒暇”,文雅一點說是“閒適”。除了家財萬貫、可以不幹活也有吃有穿的真正“有閑階級”之外,我們社會裡的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真的什麼也不幹,至少還得掙錢吃飯。 但有的人完全可以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不去勞心費神上學考試搞什麼理論研究、發明創造,揀個費力最小、工資說得過去的工作,每天一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 工作,下班按時回家,世界足球賽時蹲在家裡看電視直播,星期天攜妻帶子逛公園商場;年輕的時候跑跑步,年紀大點練點氣功,身體精心保養,不熬夜,不發火, 延年益壽。 這就是所謂的“平民生活”,說起來顯得“平庸”,其實那當中的一份“閒適”能給人帶來的滿足,並就比整日奔波勞累、費心耗神求得的功名利祿所能帶來的滿足少幾分。 只計算物質產出或物質享受,不將“閒適”考慮進去的經濟學,只是一種簡陋的經濟學。閒暇可以提供滿足的道理,在經濟學的意義上可以首先把我們引到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基本的意思就是有一得,有一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經濟學的老祖宗、英國的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大意):國王會羡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不過,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概念的意思要更狹一些,它往往特指在“資源是有限的”這個前提下,將一種資源更多地用於這一目的便不能更多地用於另一目的,經 濟學中最普通的一個例子就是“黃油與大炮”:一個國家總共有那麼多的資本和勞動,既要生產黃油(消費品),又要生產大炮(武器),多生產了一噸黃油,就要 少生產(比如說)兩門大炮,這時那少生產的兩門大炮,就被稱為多生產一噸黃油的“機會成本”。 一個人生到世上來,至少擁有一種“天賦”的“資源”,那就是時間,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一生幾十年,就每一個人來說,時間資源對他總是有限的,多 有多的有限,少有少的有限,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所能幹的事情就是有限的:讀書了就不能看報,打牌時就無法打球;今晚要去官場上應酬,就無法到商場上去交 易;要想做學問,就得多花工夫多讀書,你就只能有較少的時間去經商掙錢或開會升官。 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要幹成一些事情,至少面臨著一種機會成本,那就是閒暇。魯迅的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名言是:所謂天才,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到讀書上去罷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功名利祿、成就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有一正常的平均智力水準和身體條件,都能得到,只不過要用勤勞、辛勞,也就是用那喝咖啡的時間去交換罷了。至 少,你得一邊讀書(或談買賣,或開會)一邊喝咖啡,而不能坐到露天咖啡座的陽傘下一喝兩個小時,優哉遊哉地觀賞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飛鳥。要掙錢就要四處跑 買賣,看攤一看十幾個小時;要升官就要多花時間搞調查、編計畫,四下聯絡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做成點學問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搜集資料,完成實驗, 一睜眼就想到哪篇文章還沒有寫,哪段講義還沒有編,恨不得做夢也能做出個搞實驗的新招。於是要麼是整天在外,半夜才歸;要麼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進商店, 不陪孩子逛公園,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 就一般情況而論,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不過少得一份輕鬆悠閒罷了。有的人條件特別好,運氣特別好,什麼事都似乎信手拈來:坐在家裡不動,好買賣會自動找 上門來;什麼政績也沒有,可陰錯陽差地官運亨通;學問不大,瞅准個空子,一個新點也成名成家。這些情況當然有,但不僅是例外,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即使發點財 也不會成為巨富,當了大官也不會是偉人,出了名也做不出大學問。靠勤奮不一定成器,靠運氣和小聰明也能成名,但對於一般情況來說,不花點時間和精力是辦不 成什麼事的,且不說那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煎熬。 經濟學中有這麼一種演算法:把一個一天的可支配時間(自然時間減去8小時的必要睡眠時間),或一生的可支配時間(從自然年齡中減去不能工作的少年和老年 期),算作一個總數,然後給出一天工作所能獲得的收入標準,讓你自己去選擇究竟是多幹點活,還是多享受點悠閒。這種演算法明確告訴你:你想多幹成點事,就得 少一點閒暇的享受。 做事情的機會成本是閒暇,反過來說,閒暇本身也有它的機會成本。比如說一個什麼事不做,或者做很少,倒是舒服自在,但因此也就成就不了什麼事業,比如說 掙不到更多的錢,得不到更多的物質享受,看著別人有錢買這買那、出門旅遊,而自己最多只能沏一杯茶在家裡享受“清淡的閒暇“。機會成本概念的核心在於,什 麼事情也不是都好都壞,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機會成本的概念具有普遍的意義和適用性,就在於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有它的機會成本。我們上面僅僅是就“時間”本身談問題,還沒有談為做成一件事所需付出的 其他代價,比如“痛苦”或辛苦,從這些代價當中,我們更可以瞭解機會成本的無所不在。為官當政,有權有勢,萬人之上,又有一種幹國家大事的感覺,但所受的 約束也大,上下左右都要小心謹慎;搞學術研究,“臭知識份子”一個,相對來說卻有可以保持較大的個性的自由,自己寫了東西簽上自己的名,用不著看上司的臉 色;自己當老闆開公司,可以更大地發揮才幹,賺了錢拿大頭,但操心也大,每天要忙於生意,還要承擔賠本的風險;做個小職員“打打工”,雖然要看老闆的臉色 行事,但不操那份心,這時你也就不能抱怨為什麼別人比你更有錢。by 樊綱

沒有留言: